中國的地產業悄然步入了“白銀時代”,今年房地產銷售金額和依然居高,但是新開工住宅項目數量和土地銷售面積的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未來走低的趨勢很自然地傳遞到很多相關行業,電梯業就是其中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8632萬平方米,達到歷年最高值,同時,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3.9%,房地產竣工面積同比下降4.2%,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3.8%。土地成交總額5794億元,同比下降25.2%。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房地產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
在經濟增速下滑、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與房地產行業有著緊密聯系的電梯行業也迎來了寒冷的冬天。行業內問題突出,行業調整和大洗牌過程在加速進行。
電梯行業必須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和行業創新。結合房地產開發來看,新建建筑的電梯需求疲軟,但既有建筑的電梯保養和更新是一座未開采的金礦。上海就專門建立了既有建筑住宅研發中心,開展多層建筑“6+1”等新模式改造方案,對于電梯行業來說,也會是一次新的機遇。按照上海市電梯行業協會的統計,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電梯平均服務的人數為110臺左右,已經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機會達到每臺服務80人的高占有量。高占有量背后蘊含著巨大的維護市場,每年光一線城市就有100萬臺以上電梯需要維護保養,有20萬臺電梯需要更新換代,還有老式住宅加裝電梯等特殊需求。在房產市場所能提供的新建住宅需求成疑的當下,轉戰維護和更新市場是各大電梯品牌的共識。
行業發展現狀
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電梯生產量達到70.8萬臺,電梯保有量已突破350萬臺,國內電梯整機制造企業已達近600家,而這其中以三菱電梯、日立電梯、奧的斯電梯等為代表的少數外資品牌占據市場的70%以上,然后除去少數優秀民族電梯企業外,更多的是以大量的中低端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其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價格戰競爭激烈。在利潤的壓榨下,只有靠偷工減料維持,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在如今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市場增量有限,持續的惡性競爭加速行業洗牌過程,每年退出整機制造領域的小企業都在10多家以上。
從房產大周期來看,建筑行業的周期性變化通常是兩個因素來推動,一個是過度建設,存量建筑過多,就會使得市場趨冷。這個因素可以通過市場調節慢慢消化,是很正常的。二是市場信心,比如法國,雖然現在房屋存量不是很大,但因為稅收等問題,使人們沒有信心去貸款20年買房,這也會讓市場冷卻。
面對不同的細分市場,雖然住宅和商業地產可能有些冷清,但是基礎設施市場仍然十分火熱,機場、鐵路,這方面的需求在快速增長。
從電梯業在三四線城市的發展來看,這些城市建造房屋的過程與十幾年前的大城市沒有什么兩樣。目前被劃為三四線的城市在20年之后可能就相當于一線城市的水平。這將是我們未來的重點。這就需要更本地的團隊來滿足需求。
行業不利因素
隨著電梯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的電梯維保企業數量龐大,資質良莠不齊,物業公司在選擇維保企業時除了考慮業主利益,更會從自身經營角度出發考慮聘用電梯維保企業的費用問題。所以物業公司一方面希望電梯不出事故,另一方面卻在壓低費用聘用維保企業。物業公司低價招標的結果就是報價低的維保企業中標,然而維保企業低價收取的電梯維保費用不足以應對企業支出,就只好雇傭缺乏經驗的電梯維保人員,或在電梯維保中偷工減料、減少維保次數等。后期的維保服務往往成為形式上的走過場。近來越來越多的電梯困人、電梯夾人事故多與此有關。
同時電梯維保從業人員的待遇也隨之大幅縮水,據業內人士表示,在北京等地有3至10年工作經驗的維修人員工資能到2500至4000之間,每個維修人員最少負責10臺以上的電梯,一般是3-4個人負責60-100臺電梯的日常維修保養。工作強度很大,工作環境還有具有一定危險性。
不可否認,電梯行業的冬天已經來臨,唯有變革才能度過嚴冬,迎來春天。